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

技術理論

一、感覺傳導路徑:

由皮膚、黏膜、肌肉、肌腱及內臟的感覺接受器接收刺激,衝動會經由感覺神經纖維,沿著後根進入脊髓,再擇脊髓丘腦徑(spinothalamic tract)或脊髓後柱(posterior column)而走,並且與周邊神經之其他感覺和運動纖維並行,然後沿著不同傳導路徑,傳至視丘、大腦皮質之感覺區。一般的感覺有溫覺、痛覺、粗觸覺、位置震動感、實體感等,檢查時,由遠端向近端操作,進行篩檢。注意對稱部位與遠端近端之比較,發現異常時,應逐步確認感覺喪失範圍,以下循序介紹各個感覺之感覺傳導路徑。

(一)痛覺、溫覺:周邊感覺神經→脊髓後角→交叉至對側前角→脊髓丘腦徑(側)→大腦皮質。

(二)粗觸覺:周邊感覺神經→脊髓後角→交叉至對側前角→脊髓丘腦徑(前)→大腦皮質。

(三)位置感覺、震動感、輕觸覺、實體覺:周邊感覺神經→脊髓後角→後柱→延腦下部交叉至對側→大腦皮質。

二、運動傳導路徑:

將動作命令傳至前角細胞的運動路徑有三條:錐體徑路(thepyramidial tract)、錐體外徑路(the extrapyramidal tract)及小腦系統(the cerebella system)。由運動皮質所發出的神經纖維,大部分於延腦交叉致對側,再下傳至脊髓,檢查時,應注意適當支托以保護個案的安全。

(一)錐體徑路:又稱為皮質脊髓徑路(the corticospinal tract),是控制細緻與複雜的意識活動,負責傳遞抑制肌肉張力的活動,使肌肉在休息時仍然維持輕微的張力。

1.皮質脊髓徑:主要負責手腳精細動作。

2.皮質延隨徑:控制十二對腦神經之運動分支。

(二)錐體外徑路:此徑路並不直接連接大腦皮質與脊髓,而是藉由一個以上的突觸(synapse)連結傳遞訊息,能維持肌肉張力與姿勢的控制,特別是整體性無意識運動。

(三)小腦系統:能整合半規管所預測之訊號,發出動作訊息,使維持平衡防止失調,並能協調肌肉活動,使大腦發出之衝動能正確執行。

沒有留言: